不、不行、不可以,這樣不是立規(guī)矩,只是在做人設。
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開始進入自我認知發(fā)展的敏感期,也有心理學家把它叫做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。
如果家長動不動就說不可以,或者是在行為舉止上控制孩子的話,孩子就很容易發(fā)脾氣、哭鬧,和家長產生對抗心理。
其實換一種方式和孩子交流效果可能會更好。
第一,把一些帶有不字的肯定句,比如不行、不可以變成引導句,比如別著急、慢慢走。
第二,把否定的句式,比如你這樣扔玩具一點都不乖,改成積極鼓勵的句式。比如寶寶是不是和爸爸媽媽一起把玩具收好?寶寶真的好棒。
第三,把帶命令的句子,比如寶寶吃飯前必須洗手,改成選擇性的句式。比如寶寶咱們是先洗手,還是先戴圍兜呢?
寶寶在進入自我認知發(fā)展的階段,要多重視自主行為和能力的培養(yǎng),不要總以大人的思維來控制和干預孩子。
這樣,孩子的自信心和存在感才強。
最后記得關注我,一起成為靠譜父母,培養(yǎng)聰明孩子。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譜藍保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meijia.ac.cn/bxsp/12643.html